浅谈中国画色彩语言
作者:王祎晨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09期
【摘 要】中国画如何发展,艺术如何走向,从画面看,除了传统的水墨外,色彩永远是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因之色彩的探索是必要的,只有深刻的地领悟其内容,感受其内质,使用起来才能“墨彩华章”。而对中国画色彩的研究探讨,也是见仁见智,各执一词,但要在正确的意义上继承和拓展,要在现代环境中纵横借鉴,通过艺术家独有的观察、思维和表现等艺术创造,为自由的色彩感觉、色彩感情和色彩想象不断探求色彩的个性审美形式是当务之急,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色彩 随类赋彩 演变过程 发展
前言
中国汉代的刘熙在《释名》中说:“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这表明了色彩以一开始就是构成中国画的基本形式语言之一。
那么,色彩是什么?谁能说得清呢?它无形无体,扑朔迷离。它并非实有,却又为一切“实有”所有:世间万物,大到山河湖海,小到石子草芥,在它们的百态千姿之上无一例外地要带有着各不相同的色相。
然而,这万类之色,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草木在一年之中由绿转黄,云霞在朝夕之间灿烂幻化,即一呼一吸之间,万物色相已变。
古人说:“色染饰万物而独无我相。”各色人等,观五颜六色,又各有各的玄思妙想;即便是同一人观同一色,时过境迁,心态又怎会相同。
一、中国画色彩的意象性
中国画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依托的:关乎民族文化的,充满了主观性、写意性、即兴性和体现性等人文因素。中国画的色彩具有典型的中国艺术符号的、象征的、情感的、哲理的意象性性质。中国画颜料都是以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能够显色的物质,并且以原始色相直接施用于绘画。这一点在我们日常所用的颜料名称上就可见一斑:花青、藤黄、朱砂、赭石等。这里的色彩不是孤立的色彩,而是承载了画家主观感受的意象性色彩。
二、中国画色彩的发展
1、何为“丹青”
“中国画”过去叫“丹青”,取自色彩中的冷暖两色,色彩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敦煌和永乐宫的壁画、有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坛涌现出了许多专业画家,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等,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一般工匠的画家群体,它具有文人士大夫的特点。这段时期的绘画被注入了文人的气息,同时受到佛教的影响。在一些宗教壁面中,浓重艳丽色彩的运用使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2、所谓“随类赋彩”
谢赫提出了影响中国画史巨大的“六法”——“六法”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创作和鉴赏原则的总结提升,因此可以说是以色彩画为研讨对象的——“六法”的具体内容是:“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2]涉及色彩的是第四“法”。“随类赋彩”的评画标准,是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中国画的色彩并非客观色彩的如实描绘,而是将客观对象分为若干类别,然后按类别来确定色彩,这就是“随类赋彩”的本意。“随类赋彩”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赋色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随物象类别的不同而赋彩。“类”是抽象概念,而不是某个具体物象,也不是指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物象。它包括了相同或相近似的不同物象。
3、色彩的演变
纵观历代中国画的发展史,色彩的中国绘画发展到隋唐朝时期,显示出中国画色彩带给人的强大力量,以及画家们开天辟地的色彩智慧。色彩的运用达到了鼎盛得时期,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在色彩达到绚丽之极后,终会进入恬淡宁静的境界。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玄学”思想的影响,山水画领域即产生了一种新画法——水墨画法。水墨画得到文人群落的极力推崇,在元明清时代成为画界主流,理论家和批评家似乎也有意回避色彩的魅力。由于对色彩有失公允的理解,以及以笔墨为尊的理念日趋成熟,色彩逐渐淡出文人画家的视野,由此,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割裂了与色彩的联系。随着历代文人的不断推陈出新,中国水墨画逐步形成幽、淡、清、雅、枯等笔墨趣味,逐渐疏离了中国画热烈而明朗的情绪和率真,更不复有因色彩对比而产生的类似音乐的效果。可以说,离开了色彩表现,中国画少了些自然生机,多了些神秘幽玄;少了些真实的生活气息,多了些无病呻吟;少了些视觉的本真,多了些形而上学的抽象。中国传统哲学对艺术感受的剥夺,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为色彩之力被遮蔽这一历史事实中。
三、创作过程中的传承和发展
我崇尚自然美,在画画时希望尽可能地接近本真,远离牵强、刻意,表达出我真实的所思所感。对于色彩,我认为没有什么色彩本身是不美的——只要是能符合我对所描绘对象的真实感受;也没有什么色彩是不能用的——只要我能使它在我的画面中与整体色调和谐。但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所描绘的画面中寄托上我的真意。在绘画实践中,我希望自己在色彩方面做到以下三点:
1、继承和发扬出中国画色彩的装饰性,即按意境的需要对所描绘对象的固有色加以适当的夸张变化。如可以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手法形成色调,突出主体;也可以学习传统重彩画中以黑、白、金、银等色勾线把具有强烈比较的色块间隔开,形成富丽堂皇的画面效果等。
2、在继承中国画以平光体现物象结构及平涂装饰和黑白画理等有特点的传统艺术体现手法的同时,借鉴西方绘画和摄影艺术运用逆光、侧逆光、高调摄影、投影以及透叠、前虚后实等体现手法;借鉴西方绘画使用复合色,,注重冷暖比较变化和色调的处理,尤其是借鉴印象派绘画的光色体现和体现主义绘画的色彩主观化和抽象化体现。
3、在绘画材质上和技法上的尽可能大胆尝试。如对各种新研制开发的矿物色,水彩色和丙烯色的实验性运用,另一方面,在中国画着染技法上如用色勾勒、皴擦、分染、统染、平涂、接染、点染、积水冲色、背后托色、贴金银箔、勾金、立粉等等。希望我能在对不同性质的颜料和技法熟悉之后,依其特性得心应手地使之为自己要体现的画面效果服务。
幸地得到了多位优秀中国画教师的提点。他们教授给我的不仅是这一“国粹”艺术中重要的技法与论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表象之下隐耀千年的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所在。我作为一名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很愿意也深知有责任在今后对“国粹”艺术的学习与实践中将“国粹”精神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